《繁體字書淪陷?》
4月4號《萍果》(見*備注)說「化繁為簡」是一個魔咒?
不見得。看看自己的書架,最近不去旺角上哲學課,就沒買過簡體書,反而幫襯商務、城幫買繁體書。
在報上看到達文西密碼簡體hk$28一本,我買那本繁體版hk$117(會員八折),自問:[2本放在一起,買哪本?]我會買簡體版,除非簡體那本實在粗陋。因為簡體版橫向排版,我真能一目十行去看。看繁體版,眼球要上下跳動,快不了。當然,可以歸咎於我個人閱讀習慣。
如果順路,又看上了,我不介意書價,同時也不介意買質量差一點的簡體書自己看。倘若買書送人,我會選繁體版本(體面些),沒有繁體版才選簡體書。
也許應從讀者群去分析簡體字書何以攻陷繁體字書:
一些較多時間精力讀書的人,偏偏經濟上還末自立或剛起步或正在打基礎階段,也許因為他們的人生還沒有定向,他們的閱讀種類最多、消化力最強,書的數量對他們更重要。
一些最有能力買書的人又最沒時間看書,他們腦子裡想得最多的是賺錢、快餐式享樂,很多家庭連書架都沒有。
一些有能力買書又肯看書的人,他們己有固定的閱讀取向,此如專業書之類。他們不介意書價甚至會從國外郵購,書的質量對他們更重要。
……
賣簡體書還是繁體書基本上只是商人衡量的問題,說到繁體字書淪陷又太誇張。
以商業角度,《達文西密碼》繁體hk$117-簡體hk$28=hk$89,假設買簡繁體的利潤都是30%的話,書商賣一本$117等於賣出4本簡體。因此,要薄利多銷或走高檔會員線是商家經營方針問題。
只是當書商也放棄高擋線路走向平民化,放棄每本幾十蚊的厚利,轉求每本十蚊的利潤,你以為他們在發瘋嗎?就如酒店飲食業衰退,大排擋、茶餐廳盛行一樣,那是歷史潮流,當它涌到來,還討論什麽?快跟吧!
再看一眼已買下的繁體書,想想我原本可以節省下來的錢,再問一句:買繁體還是簡體?問來都多餘。雖然我依會慣性地鑽進商務(己開始多了些$30左右的高檔簡體書)、城幫,慣性地拎一、二本回家。
此類報道多少有搏取新聞价值之嫌。應該說簡體字書令香港上樓書店轉型,令繁體字書更要堅持高品質取勝更恰當。
繁簡體書並存,我們有了更多選擇,受益的最終是讀者。
「化繁為簡」是一個魔咒?商人關門開門,讀書人慌什麽?
至於我,為了完全投入學生式生活,以後更要買簡體書了。
(備注):
2005.04.04萍果日報:
簡體字書令香港上樓書店淪陷?或者說,令繁體字書淪陷?如果有人在五年前,甚至三年前說這句話,你一定唔信邪!不過上星期洪葉書店的結業,未嘗不是一個啟示。
向來台版書壟斷的香港市場,隨簡體字書店愈開愈多,閱讀風氣正逐步上揚!原來,「化繁為簡」是一個魔咒。
(記者:邵超攝影:陳盛臣、林鈞)
<繁體字書淪陷史>
1970s
-地面文化書店如波文,地攤賣書。
-新一代文化人陸續開書店,阿蟲專賣藝術書的傳達書屋售賣大量台版書,田園書店、學津、南山、青文、一山相繼開業。
1980s簡體書蒲頭
-80年代大陸文化熱,繙譯書及新一代學者著作如傷痕文學,致大量簡體字書店蔓延。
-七、八十年代大學生返大陸走水貨開設簡體字書專門店,表表者是80年代中的文星。
1990s繁簡勢均力敵
-97年洪葉書店開業,仿台灣書店布置,有位坐,有咖啡,吹起上樓書店優閒新風。
-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,簡體字書店日漸成風。
2003簡體1:1起風雲
-5月,國風堂加入旺角戰圈,首創人民幣兌換價1:1發售,引起書界迴響。
2004
-7月,香港書展2004尚書房等以1:1售簡體字書。
-12月11日,內地大型書店新華書城登陸香港,成為本港最大(包括簡體字書)的書店。
-城邦書店開業,專售台灣書,附近新華左鄰右里,有報界稱該處為「灣仔書市」。
2005
-1月1日,三大連鎖書店中的商務印書館內地書以兌換價1:1.6發售,簡體字書全面劃一1:1。
-3月31日,繁體書龍頭店洪葉旺角店結業,書價二折起發售,尖沙嘴店兩日後同告結業。
洪葉最後一天,現場書籍以激低價$5、$10發售,兼做大贈送。
資料來源: 生活速寫 — 萱言 http://www.water666.com/blog/?p=336
- Jul 01 Mon 2013 15:41
[轉錄] 繁體書與簡體書的魔咒 (生活速寫 — 萱言)
close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